看故事、长见识、明事理
就来故事大全网

故事大全网 / 历史故事 / 商鞅是好人还是坏人

历史没有好坏之分! 从历史功绩来说,虽然他代表的是新兴贵族利益。

商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而且在历史上的形象,商鞅一直都是正面形象,而且秦国的强大也和商鞅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说商鞅一度被认为是秦国的功臣,但是一旦是深入去了解秦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商鞅并不是一个非常讨喜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有的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各种方式和办法都用上了。

在《史记》之中关于商鞅的描述,其实也出现了很多矛盾的地方。商鞅在秦国刚开始进行变法的时候,可以说是任何人都不喜欢,首先是商鞅破坏了贵族的利益,自然得不到贵族的拥戴,其次因为律法严苛,所以也是得不到任何百姓的支持。秦国的情况和其他诸侯国有些不同点,那就是秦国一直都是君权国家,在秦国贵族一直都是边缘化人物,所以说商鞅变法只能在秦国成功。

因为商鞅在秦国只需要得到君主一个人的支持就足以撼动整个国家,而不像是其他的国家,需要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此当时商鞅找到了秦孝公,并且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之后其他人再怎么想要反对都是毫无作用。而这一点也是得到了印证的,当时秦国的太子有两个老师,因为不满商鞅变法和商鞅起了冲突,谁知道被商鞅痛打了一顿,而这些贵族看到太子都是如此,都选择了沉默。在解决了贵族这部分的问题之后,商鞅认为变法没有阻力了,就开始实行变法。

为了能够杜绝百姓的闲话,商鞅的做法是让百姓五家为一伍,十家则是结为一什,而直接还能够互相监督,并且互相监视。一旦是其中有一家有罪,其他人不进行举报的话就要按照同罪论处。相反要是举报有功的话,那么就能够得到一级爵位。其次则是一户人家一旦是有两个男子的都需要分家,不然依旧是按照两家的赋税来处理。另外百姓之间不能互相斗殴,否则治罪。其次百姓只能做两件事,要么是参加军事活动,要么是劳作向国家缴纳赋税。

而经商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经商被视为是国家的寄生虫,不但是要缴纳昂贵的赋税,妻子儿女可能因为交不起赋税而被充入官府成为奴婢。其次懒惰不干活的人,也是需要被抓捕。除了平民百姓,贵族子弟也没有了好命,宗室子弟没有军功不允许世袭爵位,而天下的百姓也是要按照爵位来分配土地和宅院,身份地位和爵位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实际上这些法令都很严苛,甚至是不讲道理,但是司马迁却说在这些法令施行了十年之后,百姓都很高兴,甚至是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情况。百姓因此也是开心的不得了,并且百姓认为这是有利的事情。

然而这一段对商鞅做法赞扬的记载,之后太史公又写下了一段痛骂商鞅的话,那就是将商鞅和百里奚作比较。百里奚做宰相的时候做了很多贡献,而且在累了之后从来不坐车,夏天很晒也不打伞,独自出门不带保卫和武器。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是痛哭流涕,百姓也是全部伤心不已。而商鞅就不一样了,商鞅不但是出门护卫十多车人,还要挑选贴身保镖。平时没有保护措施,自己都不敢出门。可想而知商鞅的做法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拥戴,甚至是太史公也对商鞅否定。

可见这里产生的冲突非常奇怪,一方面司马迁记载了商鞅的法令让百姓感恩戴德,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显得商鞅猥琐不堪,甚至是随时警惕遭人暗杀。如果真的是做了于国有利的事情,为什么商鞅又要这样做呢?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非常严谨,严谨的体现就是不会错过任何资料,即使知道前后矛盾也会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而我也认为这是司马迁最伟大的地方,而司马迁也是将这些问题留给了后人去寻找合理的解释。

而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我也有着一定的见解。秦国当时的法令是非常混乱的,根据出土的律法文书之中,里面记载了很多秦国人因为待不下去逃去楚国,民间也是有很多强盗和劫匪,甚至是有人太穷而去盗墓,可见当时秦国不太平。然而商鞅则是正好占有了这个机会,变法摧毁了很多的贵族,削弱了贫富差距。而这时候也就导致秦国均贫,法律的严苛也使得百姓没办法成为强盗,可见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就是说这种太平其实是一种假象,并不是因为国家富裕,人人守则才出现的盛世。

关于商鞅的相关文章

商鞅为什么被处死

商鞅的驭民六术有哪些

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_商鞅立木的故事简短

关于诚信的历史故事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猜您喜欢的文章

  • 鸦片战争期间的小故事

    历史故事鸦片战争期间的小故事

    鸦片战争,通常鸦片战争都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

  • 历史故事南宋的拆迁补偿

    南宋光宗当政的第一年冬天,准备大兴土木,在首都杭州的后市街盖皇后家庙。盖就盖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督办的工程还不好办?可是,有个问题摆在眼前:拆迁。那片土地上已经盖满了房子...

  • 历史故事齐人学弹瑟

    古时候,有一种乐器叫作瑟,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赵国有很多人都精通弹瑟,使得别的国家的人羡慕不已。有一个齐国人也非常欣赏赵国人弹瑟的技艺,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本领,于是...

  • 历史故事王尔烈巧训皇子

    乾隆有17个儿子,最看重的是15子永琰。永琰14岁被秘定为太子,王尔烈被钦点为老师。凡皇子几乎都是傲慢难教,而永琰更是放荡不羁。王尔烈一来,永琰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这天,王尔烈...

  • 历史故事疑心的国王

    梁王是一个很爱吃水果的人。他下令全国各地把最好吃的水果进贡给他。这样,他还怕漏掉一种吃不到,就派人到处察访,若有人不听命令就斩首!他尝遍了国内的水果,又派使者到吴国去寻找。使者...

  • 历史故事理徵因恩改姓

    商末,纣王荒淫残暴。他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又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对于反对他的人使用炮烙等酷刑,残酷镇压人民,杀害忠臣比干,囚...

  • 历史故事李世民赦囚徒

    李世民是后世公认的一代明君,但是他取得帝位的手段却并不光彩。当年他东征西讨,功勋卓著,被封为“天策上将”,奈何他身为次子,终究不能继承大统。但太子李建成却十分忌惮他的功勋,于是...

  • 历史故事为什么要用竖中指骂人?

    为什么要用竖中指骂人?"竖中指"最早出现在英法百年战争末期。英国弓箭手让法军损失惨重,法军发誓在击败英军后,将英军弓箭手拉弓的中指斩断。但结果法军惨败。为什...

  • 历史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简短三分钟

    范缜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

  • 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

    故事1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 历史故事简短的历史人物故事

    华佗拜师学艺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

  • 历史故事有趣的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故事1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 历史故事关于春天的历史故事

    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

  • 郭嘉比诸葛亮厉害吗

    历史故事郭嘉比诸葛亮厉害吗

    郭嘉与诸葛亮:一位是曹操念念不忘的好部下,一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郭嘉比诸葛亮厉害吗?各有各的说法,还是看看网友的评论更精彩:1、郭嘉只献计,孔明会调兵,这够明白了吧?2、诸葛亮...

  • 历史故事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故事1东野稷十分擅长于驾马车。他凭着自己一身驾车的本领去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接见了他,并叫他驾车表演。只见东野稷驾着马车,前后左右,进退自如,十分熟练。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

  • 历史故事有趣又简短的历史小故事

    故事1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当时,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为了显示秦赵通好,便决定互换人质,于是秦昭襄王便将自己的孙子异人送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而在当时的阳翟有个大...

  • 历史故事冷门又有趣的历史故事

    故事1据说金圣叹被冤杀前的某一天夜里,已批书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到了半夜乃毫无睡意,便披衣秉烛去见寺里方丈,想借佛经予以批点。老方丈得知其来意后说:"想批书可以,我有一...

  • 历史故事古代搞笑幽默有趣的历史故事

    故事1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

  • 历史故事中国著名经典历史故事

    故事1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互相争权夺利。到中期,晋国和楚国成了两个阵营的首领,势均力敌,难分伯仲。其中,郑国是个有道的小国。但不幸的是,郑国地处两大强国晋国与楚国之间,...

  • 历史故事真实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

    王莽赶刘秀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皇帝,“新始祖”,即大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王莽取得帝位后,对刘氏的皇亲国戚是杀的杀、关的关,丝毫也没有表现出怜悯和同情,作为先前大汉朝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