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长见识、明事理
就来故事大全网

故事大全网 / 名人故事 / 光武帝为何退功臣而进文吏

马援一向以晚辈看待梁松,故其死后为梁松所陷,是新臣间门户、长幼之争,与本题无关。耿舒对马援的进军路线持有异议,而两条路线本来各有利弊,光武也难于决断,未必就是马援用兵的失误。

不过,耿氏兄弟俱为旧臣中重要人物,耿更是北州名将、建武元功,尽管从史籍中看不出耿有任何激烈的反应,但是只要他确“思重立大功”,便不会使新臣如马援辈在军事上一再得到重用,而他本人却数年于“无复尺寸功”的窘境无动于衷。“伏波类西域贾胡”,是相当鄙夷的语气,流露出耿舒对马援等“新臣”所存的偏见。耿参与对马援发难,耿氏兄弟,可能还有其他旧臣,在此问题上显示出一致的立场,他们将矛头指向光武的用人方针。

那么,光武何以非要“舍旧臣而任新进”呢?依然是出于制御功臣、伸张皇权的目的。如前所析,作为“旧臣”骨干的南北功臣,在建武前期形成庞大的政治势力,光武的专制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南北两大功臣集团内部又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暗通声气,彼此呼应,难于动摇。相反,“新臣”在东汉朝廷中势孤力单,缺乏党援,唯有攀附皇权才能立足。光武极力拉拢新臣,并借以压抑旧臣,恐怕是他在当时形势下的唯一选择。

《后汉书》曰:“光武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之半耳。”按照《东观汉记》的看法,光武是接受前朝教训,严设防范外戚干政。阴、郭之家固然是外戚,而窦、梁之家同样也是外戚。窦融位至三公,“在功臣之右”;梁松“贵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惮之”,均已见诸史籍。

“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酿成王氏篡权的恶劣后果,此事对于在新莽废墟上建国的光武帝来说,无疑是殷鉴不远。然而,他最终还是赋予外戚极大的权势,未能真正脱离西汉的窠臼。《后汉书•阴识附弟兴传》载,建武二十年(44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按兴本官为卫尉),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尽管此议终因阴兴固让作罢,但由阴氏出任三公中最为显赫的大司马一职,已在光武考虑甚至实际安排之中。这表明所谓“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的结果,实非光武本意,《东观汉记》之说并不确切。

出现上述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光武从前代继承的政治体制中官吏权力相互约束的机制尚不完备,光武必须反复寻找新臣以牵制旧臣。而外戚由于与皇室关系特殊,容易得到信任,如果他们同时也具有从政能力,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光武优选的对象。

纵观东汉历史,窦、梁、马诸家得以发展成强大的外戚势力,影响政局达百年之久,其根源就在于建武年间光武扶植新臣之举。

文官与武官的进退

《后汉书•光武帝纪》论东汉初年“退功臣而进文吏”之事,将“功臣”与“文吏”并举,以有无军功作为二者区分的唯一标准,不过,此处“文吏”应包含文法之吏和儒学之士两部分,与将“文吏”与儒生相对而言意义有所不同。

征诸史籍,建武年间获光武重用的文吏普遍具备儒学背景,如太傅卓茂、大司徒(后改司徒)伏湛、侯霸、欧阳歙、蔡茂、大司空(后改司空)杜林、太常桓荣等,或“通经名家”,或“避世教授”,多为儒者所宗。光武中兴之初,为使东汉国家机器得以充实、运转,急需大批儒学之士和文法之吏,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光武麾下功臣中本不乏此类人才,但他偏偏弃而不用,执意“退功臣而进文吏”,其原因究竟何在?

建武功臣中弥漫着居功自傲的情绪,光武如果“接之不能满”,他们难免流露出对皇权的离心倾向,彭宠之乱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北州功臣彭宠的叛乱,源于同“年少骄躁”之朱浮的冲突,但朱浮身后时时有光武的影子。光武支持朱浮加紧对彭宠的监控,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这一突发事件,正是皇权与功臣之间限制和反限制斗争的产物。

彭宠起兵后,朱浮等人根据光武对待彭宠问题的一贯态度,推测他将会亲征。而事实上光武仅派了邓隆一支偏师暗中增援,及邓隆、朱浮两军败后,他索性放弃渔阳,听任彭宠割据称雄。光武处理此事畏首畏尾,似有难言之隐。他可能是担心一旦实行严厉的镇压,会引来其他功臣的反感和猜疑。彭宠曾是北州诸将中一位领袖人物,虽说吴汉、王梁、盖延等北州功臣的态度并不明朗,但他们多半是同情其故主彭宠而敌视朱浮的。

1 2 3 4

猜您喜欢的文章

  • 名人故事关于聪明的人的故事

    一位哲学家对一个学者说:“如果有人问你问题,你不要马上回答,因为这是很愚蠢的,只有聪明的人才会想一下才回答。”学者问:“你确定你也是这样吗?”“是的”。哲学家马上回答。...

  • 名人故事乾隆剃头的故事

    今天给大家讲一段潜龙剃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路过天津卫天晚就住在龙亭行宫里,转天清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日子?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乾隆听很高兴,好,今天...

  • 名人故事隋炀帝修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第二个儿子,以“暴君”之称在历史上留下了臭名。隋文帝对子女要求很严,当他发现太子杨勇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就教训道:“从古到今,生活奢侈的帝王,没有一个能够坐...

  • 名人故事皇尊

    刘邦当了大汉皇帝后,樊哙和夏侯婴一帮人自居是有功之臣,每次入宫赴宴,总是拿刘邦以前的事儿说笑取乐,次数多了,刘邦觉得很没面子,可又不好翻脸。这帮哥们跟随刘邦打天下之前,出身都很...

  • 名人故事死物不可免

    汉文帝刘恒驾临北岳恒山,兴致颇高。有近臣奏曰,讳恒山当改名为常山。刘恒一听,是这个道理,大笔一挥,恒山变成了常山。山不可免,城也不可免。南京曾名建邺,司马邺登基后改为建康;玄武...

  • 名人故事阿尔弗烈德大王

    公元8世纪的时候,英国还是诸侯割据的局面。当时处于霸主地位的默西亚王国,被新崛起的西塞克斯王国打败了,西塞克斯王国成为新的霸主。西塞克斯王国的王位从撤克逊人定居的时候开始,就一...

  • 名人故事清圣祖康熙皇帝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

  • 名人故事“末代皇帝”与“熊一枪”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熊秉坤为全国筹委。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席间,清王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应邀到会,他高...

  • 名人故事宋孝宗:这个皇帝有点囧

    赵慎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已经在皇宫里苦熬了30年。时隔多年以后,宋孝宗赵慎都会清晰地想起他第一次进皇宫的情形。那时候,他才6岁。当他被父亲牵着手,慢慢的走进森严壮观的皇宫时,心...

  • 名人故事朱元璋借情诱敌

    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混战多年,最后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等几支大队伍。陈友谅为了吞掉朱元璋,勾结朝廷太尉张士诚,向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进攻。但陈友谅与朱元璋打...

  • 名人故事康熙吃巧克力

    1705年,罗马教皇十一世派遣使节多罗到中国传教。第二年,多罗到了北京,住进故宫。康熙皇帝对西方文化非常感兴趣,每有洋人来华,都要接见盘桓一番,了解西方的政治和科学技术。多罗这...

  • 名人故事发明家的小故事简短

    爱迪生爱迪生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是一位乡村教师。爱迪生在童年时代就很爱动脑筋,好奇心个性强,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试。有一次,他看见母鸡在卿蛋,觉得很好奇,于是也搂一堆...

  • 名人故事明成祖问讲官

    这篇文章写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守道而无欲则才不显也,呈才而无耻则示其能也,设天下无大碍,则以不显才之君子对示其能之小人,则似君子也作无能之...

  • 名人故事汉世宗二十五项突破性历史首创

    汉世宗(汉武帝刘彻)像汉世宗,即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

  • 名人故事施耐庵巧辞拒聘

    施耐庵先于元朝,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关系很好。张士诚一直在招兵买马,想推翻元朝,并把卞元亨作为自己的先锋。张士诚倾慕施耐庵的名声,派人聘他到军队中做事,施耐庵未加理睬,张士诚就自...

  • 名人故事纪晓岚佛前释笑

    一天,清代大学者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大佛寺。君臣二人来到天王殿,但见殿内正中一尊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正在看着他们憨笑。乾隆问:“此佛为何见朕笑?”纪晓岚从容答道:“此乃佛见佛...

  • 名人故事刘伯温和朱元璋作对联

    当年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在太平县被元朝军队打败,逃到“千亩田”的地方继续招兵买马,心灰意懒。军师刘伯温就趁一同吃酒的时候,作对句来鼓励他。第一回,朱元璋看见千亩田天寒地冻,滴水成...

  • 名人故事郑板桥审麻棵

    郑板桥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有年遇大旱,农民粮食大面积减产,乞讨的穷人随处可见。这天,在通往县城的大道上来了十几辆马车,拉着成捆的羊皮,旁边有武师骑马护送。正当他们人困马乏时,忽...

  • 名人故事杨继盛的“巧对”佳话故事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

  • 名人故事尉迟恭造寺

    尉迟恭,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了感恩佛祖的庇佑和祝福,决定在一座山上修建一座宏伟的寺庙。故事发生在唐朝开元年间,当时尉迟恭已经是一位威名远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