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担任齐桓公一朝的国相近四十年,对内进行全方面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齐国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强国;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得齐桓公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之首。
一、早年经历坎坷
齐襄公在位期间,诛杀臣民屡有不当,而且荒淫无道,竟然与其异母妹、鲁桓公分夫人文姜私通,又派彭生杀害了鲁桓公。经过齐襄公一通乱搞,齐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声誉也随之变差,并且伴随着齐国国内各股政治力量的明争暗斗,齐国开始要陷入了连年不断的内乱之中。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大臣连称、管至父联合齐襄公堂兄公孙无知发动政变,杀害了齐襄公,随后,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在齐国国内各股政治力量暗波涌动之时,齐襄公的弟弟们害怕遭到政治牵连,都开始在自己谋士的建议之下,逃亡国外。
而此时,管仲正是齐襄公二弟公子纠的谋士,在管仲和召忽两位肱股之臣的陪同下,公子纠开始逃往鲁国,因为公子纠之母为鲁国国君之女。与此同时,在鲍叔牙等人的伴随下,齐襄公三弟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逃到莒国。
次年,也就是公元前685年,齐国大夫雍林等人再次发动政变,杀害了齐君公孙无知,并讨论重立国君。在这样微妙的政治情况下,鲁庄公开始派军护卫流亡在鲁的公子纠回齐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在齐国国内大臣高傒和国懿仲两家的支持下,公子小白也从莒国启程飞速奔往齐国,以求抢先一步继承君位。
在两方都在比速度赶回齐国之际,管仲率领另外一支鲁国军队去截杀公子小白的回齐队伍,在从莒国通向齐国都城的路上,两军相遇,管仲立即拿出弓箭,射中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也随之呈现重伤已死之状。管仲看到这种情况后,认定公子小白已死,大为开心,就会回去与公子纠的队伍汇合了。
得知公子小白已死的消息后,护送公子纠的鲁国部队开始不慌不忙的赶路了,走了六天后才得知,公子小白已经提前回到了齐国,高傒和国懿仲两家立为国君,至此,公子小白正是成为了齐桓公。
原来,管仲当时只是射中齐桓公皮带钩子,以装死欺骗过了管仲之后,就乘车飞速回奔回齐国,加上齐国国内高傒和国懿仲两家大力支持,最终齐桓公得以抢先一步成为了齐国的国君。
当齐桓公继位之后,便立刻派兵去阻挡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同年秋天,齐国和鲁国打了一战,鲁军战败,同时切断了鲁军的退路。齐桓公就派人给鲁庄公送去了一封信,说到:“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把他杀了吧!而管仲、召忽两人都与我深仇大恨,请你把他们俩绑起来送到齐国来,让我亲手把他们剁成肉酱。如果不听的话,那就要攻打鲁国了。”
鲁庄公一看这一情况,齐桓公已立,齐国大局已定,鲁军又战败了,与大臣们商量后,只能同意了齐桓公的要求。将鲁国公子纠杀死之后,没想到召忽誓与公子纠共存亡,自杀身亡,以死明志。而与召忽同为公子纠为肱股之臣的管仲却没有像召忽一样自杀殉君,而是束手就擒,作了阶下囚。
齐桓公本来是想杀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结果自己身边的重臣鲍叔牙说:“我很荣幸能够一直跟随国君,而今国君您已经继承了齐国国君之位,以国君之尊,我已经无法再增加您的荣耀了。如果您只要治理齐国,只要高傒和我两人辅佐就行了;如果您要成就霸主之业,那就需要管仲辅佐您了。”最终,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
当管仲被鲁国当做囚犯送回齐国后,齐桓公立即释放了管仲,并且以隆重的礼节仪式正式任命管仲为齐国大夫,之后又任命其为国相。管仲则与鲍叔牙、隰朋等人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二、生管仲者父母,知管仲者鲍叔牙也
管仲年少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鲍叔牙,而且两人的关系一直都不错。当时的管仲生活贫困,还常常欺骗鲍叔牙,但鲍叔牙仍然很欣赏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并且始终对管仲很好,从不把管仲的缺点当回事。
后来,两人分别投靠了两位不同的公子。鲍叔牙投到了公子小白的幕下,管仲投奔到公子纠手下,两人都竭尽全力,各为其主。最终的夺位之争以公子小白一派的胜利而告终,管仲成为了齐桓公的阶下囚,鲍叔牙则竭尽全力把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
等到管仲作了齐国的国相,对内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助力齐桓公成为了天下霸主。而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后,自己虽然渐渐处于管仲以下的官位,鲍叔牙却始终并不以为有什么不妥。
对于这位知音、这位对自己的政治生涯的引路人,管仲留下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千古名言。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有一段管仲的自述,每一句都透入出其对鲍叔牙的知遇情谊。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从前我还很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当做生意赚了钱,分钱的时候,我故意多分点给自己,而鲍叔牙从来不认为我为人很贪婪,而是他知道我很贫困。我曾经帮助鲍叔牙做事,而是他更加的困惑了,鲍叔牙从不会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而是认为时机有利与不利。我曾经三次出来做官,就有三次被君主罢免,鲍叔牙从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是认为我不逢时。”
“我曾三次带兵打仗,就有三次战败退回来,鲍叔牙从不以为我胆怯弱懦,而是知道我有老母亲的缘故。公子纠战败被杀,召忽自杀明志殉君,我只能忍辱被囚禁,鲍叔牙从不以为我无耻,而是认为知道我不以小节丢失为耻,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最后,管仲由衷的感慨的到:“生我的人是我父母,真正知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虽然鲍叔牙后来的官位没有管仲高,但其命运结局还是挺好的。据史记记载,鲍叔牙的子孙后代都在齐国做官,世代享有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且大多都是齐国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没有过多的称道管仲的贤明,而是极尽称赞鲍叔牙的知人之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鲍叔牙成就了管仲,管仲也成就了鲍叔牙之名。两人的这种知遇关系,也为后人留下一个经典成语“管鲍之交”,用来比喻那种相知至深、交情至厚的朋友。
三、对内改革,对外尊王攘夷
管仲就任齐国相国后,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开始对齐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简单的说,管仲改革的核心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尊王攘夷。”
其中,对内改革的核心就是经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其中两项最为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相地而衰征”和鼓励发展工商业。
在对土地征税上,管仲提出了著名的征税方法“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就是按照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来征收农业税,具体措施有:“均地分力”就是把公田分配给农户耕种,变集体劳作为分散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独立经营。“与之分货”,就是按土地质量测定粮食产量,把一部分收获物交给国家,其余部分留给生产者自己。
这一征税方式在春秋前中期具有重大的意义。周朝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九块田中八块是百姓的私田,中间的那块是公田。公田用来交税,私田则产出则归百姓所有,在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百姓都是一群人干完公田再锄自己的私田。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少量的劳动力就足以干完自己的私田,不需要再一群人一起劳作了,公田开始逐渐荒芜,井田制也逐渐奔溃。
在井田制奔溃的情况下,“相地而衰征”变相承认土地私有,鼓励农民辛勤劳作,并且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来征税,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得齐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对待工商业的态度上,管仲奉行重商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管仲曾经说过:“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最终,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工商业繁荣发达,依靠国家垄断商业及经营而致富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
当然,管仲改革最辉煌的成就还是体现在外交上,在外交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政策,主张尊奉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而齐国则作诸侯国之长,齐国国君则作各个诸侯国君里的大哥,负责除暴安良,维护周礼,阻击外夷对中原各国的入侵。
齐桓公五年,齐鲁又打了一战,结果鲁庄公请求割地求和。当齐桓公和鲁庄公在鲁国相会签订盟约的时候,鲁国曹沫突然拿着匕首在祭坛上劫持了齐桓公,并且要求齐桓公归还通过侵略获得的鲁国土地。得到齐桓公应允后,曹沫丢掉了匕首,回到了原来所坐的位置之上,镇定自若。而齐桓公很快就后悔了,想不归还鲁国的土地恶,想把曹沫杀之而后快。
管仲就对齐桓公说:“在劫持时所许诺的事,现在又背弃信用将其杀掉,只不过图一时之快,而在诸侯之间失去信用,失掉了天下的声援,是不可取的。”于是齐桓公遵循诺言,将三次通过战争获得土地还给了鲁国。诸侯听到了这件事后,都信任齐国和归附于齐国。
齐桓公八年,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二十三年,北方的蛮夷部落山戎侵略燕国,燕国就向当时的诸侯盟主齐桓公告急。于是,齐桓公就派大军支援燕国,全力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山戎境内的孤竹才班师回国。事后,燕庄公欢送齐桓公回到齐境,没想到一不留神燕庄公就走出了燕国国界。
对此,齐桓公就说:“按照周礼,除了周天子以外,诸侯相送是不出国界的,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啊!”于是,齐桓公就把燕庄公送他所到之地全部割让给了燕国,希望燕国能够重新修治祖先召公的德政,并且西周初年一样,继续向周天子进贡。其他诸侯国听到这件事后,纷纷归附于齐国。
齐桓公二十七年,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将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
齐桓公二十七年,卫国被狄人所灭国,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国被狄人灭国后,仅剩五千遗民在宋国、郑国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曹国。最终,在齐桓公的帮助下,于齐桓公二十八年,迁卫国于楚丘重新建国,卫国方才得以续存。
齐桓公三十五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时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并且让齐桓公受赏赐时不必下拜。齐桓公开始准备接受周襄王的好意,但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还是下拜接受了赐品。
齐桓公三十八年,周襄王的弟弟和戎族的合谋下,袭击了周朝,周襄王出逃他国,齐桓公就派管仲率军平定了周朝的这次叛乱。周襄王重新回到都城后,想用上卿的礼仪接待管仲,管仲则叩头致谢称到:“臣仅是诸侯国的大夫,怎么敢当呢?”推让了三次之后,才勉强同意下卿的礼仪。
在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春秋前中期,管仲合乎时宜的提出了“尊王攘夷”政策,并且齐国也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尊王攘夷”,使得齐国在各个诸侯国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使得齐桓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之首。
四、后世评价
在《论语》一书中,提及管仲的总共有四处,基本上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管仲的所有评价,而这四处评价看似有矛盾的地方,但也恰好从多方面展示了一个很真实的管仲。
在《论语·八佾》篇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之器真是狭小呀!”有人就问孔子:“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也在大门口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在这一章中,孔子认为“管仲之器真是狭小呀”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末尾的太史公曰中,也对此有所提及,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论断: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太史公说,管仲这个人,世人都称其为贤臣,然而至圣先师孔子却认为“管仲之器真是狭小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当时周道已经衰败了,齐桓公既然很贤能,为什么不勉励辅佐他实行王政,而仅仅辅佐其称霸呢?
从司马迁的论断可见,凭借管仲之才,应该勉励辅佐齐桓公行王政,使齐桓公成为像周文王一样的人,不应仅仅限于称霸之道。由此看来管仲之器还是很狭小啊,为什么不像周文王一样行王道,最终使得天下百姓都归附于齐国呢?
关于管仲的富裕奢侈,史记中,也有这样一句记载: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意思是说,管仲这个人比当时齐国的王室子弟还要富有,不仅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还拥有齐国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然而齐国的人却并不认为管仲很奢侈。
《论语·宪问》中也曾提及: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
有人问孔子,子产是什么样的人物,孔子说:“子产是贤惠之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到管仲,孔子说:“他是个人才。剥夺了伯氏食邑三百家,使伯氏只能吃到粗粮,而伯氏到死也没有说怨恨的话。”
因为管仲在齐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齐国的百姓都得到了切实的实惠,加上使得齐国成为春秋第一强国、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人在齐国的政治威望极高。所以,齐国的人并不认为管仲很奢侈和越礼就很容易理解了。
关于管仲“越礼”使用齐国王室所使用的器物的事情,似乎与管仲一直崇尚遵行周礼的形象有所不符。但这种不符恰恰就非常符合现实,第一,人物不断变化的;第二,做一些遵守周礼的行为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认认真真的遵循周礼。第三,像管仲一样的齐国国相,家中有一些齐王赏赐的宫廷之物不也很正常吗?
在《论语·宪问》第十六节提到,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回答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在孔子看来,自杀殉君不算是仁,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而不使用武力,才是管仲最大的仁德。
在《论语·宪问》第十七又提到,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相国。”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为了一点小事就自杀在小山沟里,那样谁也不知道呀。”
简单的说,至圣先师孔子虽认为管仲这个人器小,认为其奢侈无礼,但对于其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护中原文明的历史功绩还是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而司马迁对于管仲的评价基本上与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相辅相成。
后世的诸葛亮,对于管仲的评价极高,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足以见其对管仲可谓是相当的推崇啊!